【聯合報/蘇詠智】
香港影壇在1980年代流行的是都會喜劇或是成龍式動作片,俊男美女掛帥的浪漫愛情電影已經被認為「老土」、「過時」,連帶在被港片征服的台灣,文藝愛情片的行情也一落千丈,連曾經是代表巨星的林青霞、秦祥林、秦漢等都必須轉型。出人意表的是,居然有唯美派的文藝片在香港異軍突起、賣座突破千萬港幣,引起台灣一堆片商爭購發行權,這部片就是改編自香港著名女作家亦舒原著的「玫瑰的故事」。
提起華人區最知名的言情小說女王,台灣首推瓊瑤,香港則絕對是亦舒,亦舒來自個大家庭、本姓倪,科幻小說名家倪匡正是她的親哥哥,她很年輕就憑出色的文筆獲得重用,替著名的報刊、雜誌擔任娛樂記者,見過一堆大牌紅星,之後曾赴英國留學,返港後又做過編劇、新聞處官員、大飯店公關等,人生十分多采多姿。她筆下的男女感情並非建築在雲裡霧裡的空中樓閣,角色說話、處世大都現實世故,讀來自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快感。「玫瑰的故事」,顧名思義,講述美貌動人的黃玫瑰,雖然追求者不斷,卻經歷情傷而走過滄桑,女主角的分量極重,又需要有亮眼、迷人、從年輕到中年都極令人心動的魅力,除非最風靡影壇的女星,很難勝任,因此搬上大銀幕後由誰來扮演,自然是各方好奇的焦點。
當年的香港,浪漫文藝片並不看好,就算有亦舒名著的號召,也不見得能讓片商充滿信心。最早傳出要拍「玫瑰的故事」,是演而優則製片的徐楓,她的湯臣公司將與其他單位合作拍攝這部影片,相中在影壇紅得發紫的鍾楚紅,鍾楚紅美麗奪目,那時又正年輕卻不失性感、成熟的韻味,確實是許多人心目中完美的「黃玫瑰」。但她自己竟然曾表示,林青霞可能更適合來扮演。林青霞那時事業重心已漸漸移到香港,算是台灣女星西進後發展最成功者之一,明星丰采並未比在台灣拍攝愛情文藝片時黯淡,演技又變得更老練,只是年紀較鍾楚紅稍長,青春的感覺稍缺一些。
正當媒體都在注意鍾楚紅接洽演出「玫瑰的故事」,此時導演定的是香港名影評人舒琪,男主角人選從周潤發、陳百強、張國榮等傳了一輪, 之後出現意外的發展,湯臣並沒有成功談下「玫瑰的故事」版權,由拍完「少女日記」的楊凡洽談成功,接下來主角人選就有異動,一度還差點真的要改成林青霞,剛巧她與秦漢傳舊情復燃,倘若彼此能再攜手,絕對是個噱頭,所以楊凡也不排除林青霞搭檔秦漢。其實林青霞在「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眼中,曾經是她心目中最美麗的女星,數度在文章中表達對林青霞的崇拜、仰慕,且她並非林青霞紅遍台港、東南亞後才被其巨星魅力征服,早在林青霞為了電影處女作「窗外」赴港宣傳,第一次與亦舒見面,她就留下超深刻的印象。
亦舒在文章中描述,自己本來就要到英國念書、行李都還沒整理好,萬般不情願一大早從香港島的家中過海到啟德機場接一位台灣來的新星,雖然早先已在試片室看過「窗外」,覺得林青霞很清秀很孤傲,心中仍是對這被指派的採訪充滿怨氣,只是礙於顏面不得發作。結果一見到林青霞走出機場,一端詳之下,頓時改變心意,感到不虛此行,從此成為忠實的霞迷,只覺得林青霞的漂亮不在五官之間,而是一切皆盡善盡美,即便日後又見到好些絕世美人,仍覺得林青霞最美,慶幸華人娛樂圈好歹有個林青霞。
如此美麗的林青霞,扮演亦舒筆下的黃玫瑰,應該是沒得挑剔了吧?但楊凡多年後撰文寫道,自己問過亦舒,該找誰演黃玫瑰最好,她只告訴他一個名字:張曼玉,而且強調張曼玉不管演技如何,光是造型做好、站在鏡頭下,就能讓觀眾看得目不轉睛。那時的張曼玉,才20出頭,仍有可愛的小虎牙,是個標準的偶像美女,接到的角色難度都不算高,也沒人看出她有成為演技派的潛力,楊凡其實和張曼玉也曾有一段緣分,原來她剛從英國回香港,一面在連卡佛百貨童裝部服務,兼差當模特兒,一次被指派到楊凡的攝影工作室面試,楊凡一講這是要拍泳裝,張曼玉直接拒絕、表示自己不拍泳裝,就頭也不回離開。楊凡愣了一下,對她留下深刻印象,推薦施南生這個女孩,新藝城沒有把握住機會,張曼玉後來參加港姐選美,得到亞軍與最上鏡獎,自然而然簽進TVB與關係企業邵氏。
楊凡被亦舒點名張曼玉,也就找了張曼玉,3人碰面時,亦舒極力說服張曼玉接下黃玫瑰這角色,張曼玉到最後願意點頭,只要求片中的床戲、吻戲,她必須在「非主動」的立場。張曼玉那時表示合約、片酬她自己同意,簽了字就可以,楊凡為了禮貌起見,還是打了通電話給邵氏方逸華,方逸華坦言有很多人找張曼玉,她的片酬談得太低,要求加5萬港幣,差點楊凡就要換角,最後在各方好友的建議下,忍痛接受給張曼玉加價,男主角原本敲定周潤發演玫瑰的哥哥、劉德華演與玫瑰有感情的家明,因為後者沒能談妥,索性兩個角色都由前者擔綱。
「玫瑰的故事」紅遍香港,消息立刻傳到台灣,嘉禾等3家公司在爭搶,最後被台灣的學者影業給買下,安排在暑假黃金檔上映,主打年輕學生和情侶。 接下來又出現新的難題,港片當時在台上映一定是國語配音的版本,有時主題曲也連帶會換成國語版,倘若廣東歌沒有一併灌錄國語的版本,可能就會找新的國語歌來取代。「玫瑰的故事」港版主題曲是由甄妮演唱的「最後的玫瑰」,專門為片子打造,在香港的反應很好。甄妮在三廳愛情片最風靡全台的1970年代就是主題曲天后之一,本來若是「最後的玫瑰」由她重唱成國語版,自然是完美的安排,哪知道電影公司談妥和飛碟唱片合作,為「玫瑰的故事」打造新的國語版插曲,因此換成黃鶯鶯一人獻唱的多首歌取代,她的專輯「賭徒」順理成為「玫瑰的故事」國語版原聲帶,其中「留不住的故事」獲選為主題曲。
在「玫瑰的故事」正式在台上映前,已先透過黃鶯鶯淒美的歌聲、搭配片中浪漫唯美的畫面,抓住了女學生和情侶的注意,上映後票房還不差,電影原聲帶也大熱賣,「留不住的故事」至今仍讓人難忘,但楊凡之後修復了「玫瑰的故事」,還找了謝君豪、蔡少芬重新為男女主角配音,國語版卻極難再尋,「留不住的故事」也只能成為資深台灣觀眾的回憶了。
一個「一直在戀愛,無法忍受空窗期」的人,與一個「單身很多年,幾乎忘了相愛的感覺」的人,他們各自有著什麼樣的心理狀態,讓他們成為天秤兩端的代表呢?無法不戀愛與無法與人相愛的心理學,帶你一起看!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最近,後臺先後收到兩條有意思的留言。一個粉絲說:「我是一個一直在戀愛的人,一段接著一段。談戀愛似乎是開心的事,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在逃避單身,因為我已經完全無法忍受一個人了。」
另一個粉絲則說:「我單身了很多年了,很想戀愛,但一直沒能脫單。而且這種『脫不了單』的感覺,隨著單身時間越長好像越來越嚴重⋯⋯我是受到『單身詛咒』了嗎?」。
這兩個小夥伴一個一直在戀愛,一個長時間單身。但總之,他們都不太滿意自己的狀態。所以難道戀愛和單身,也是會讓人產生慣性,甚至「上癮」的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戀愛慣性和單身慣性。
戀愛從未間斷,可能是對戀愛「上了癮」
開頭的留言讓我想到了我的一個朋友。自認識起,她就一直處於戀愛中。每一段戀愛,她都會給自己添置很多新衣服,去做頭髮,做美甲,換香水。她每天都會和男朋友打很多個電話,還會認真地計劃什麼時候和對方結婚。
讓我詫異的是,她的這一系列行為,以及她對戀愛的積極與熱忱,和對方是誰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在每段戀愛中她的表現都是很相似的,有時我甚至會懷疑,她是不是自始至終沒換過伴侶。
事實上,「戀愛成癮」(love addiction)這一隱形的「心理問題」至今都不是一種可診斷的狀態。之所以說它是隱形的,是因為它看上去很像是愛情;而它難以被診斷則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像「癮君子」一樣渴求著愛(Smith, 2010) 。
在一段對愛成癮的關係中,不安全感和依賴性是主旋律。戀愛過程中,成癮的那一方會喪失自我,佔有慾和嫉妒心都會越來越強。一旦與戀人分開,甚至會產生坐立不安、嗜睡或食慾不振等生理症狀(Hauer, 2015)。
簡而言之,戀愛成癮者會表現出強烈的對戀愛這件事本身的癡迷。他們沉迷的是求偶、開始一段新關係,以及保持這段關係的過程,而不是戀愛的對象。他們通常認真對待每段感情,卻不斷投入新戀情。儘管他們在關係中的模式會給每段關係都帶來不好的結果,但他們仍然會不受控地重複下去。
有沒有可能一個人雖戀愛不斷,但並沒有「上癮」呢?
—— 有的。有一些人喜歡追求新鮮和刺激,喜歡將此當作自己的「功勳章」。還有一些人,可能是習慣性用立刻找新歡來治癒自己上段關係中還未平復的傷,這是一種「反彈式關係」(rebound relationship)。
為什麼這些不斷戀愛的人難以忍受空窗期呢?(推薦閱讀:【單身日記】我不可惜自己單身,我只可惜不再有你)
1. 缺乏穩定的自我價值感
不論是戀愛上癮,還是將「對象一個接一個」作為談資的人,本質上都是缺乏自我價值感的。對前者而言,他們只有在為另一個人付出、在被他需要時,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他們害怕獨處,因為他們不能從和自己相處、與自己對話中獲得任何東西。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評估完完全全依附於另一個人。
而後者則需要以「受歡迎」、「可以輕易找到下一個」這些標籤來證明自己有價值、有魅力,他們沒有辦法從內心賦予自己價值。當自己的「好」不再能被變作某種類型的談資,被別人看到和羨慕,他們便也不再認可自己。
2. 沒有自己豐富的情感支持系統
無法忍受空窗的人往往懷抱著同一種期待,那就是伴侶,或者說戀愛,應該要滿足他們所有的情感需求—— 但這種期待顯然不切實際。他們一戀愛,就很少把時間分給朋友、家人等其他重要的人,希望時刻和伴侶綁定。
而由於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他們原本的情感支持系統會漸漸瓦解,使得伴侶進一步成為他們唯一的中心。但其實,人的需求可以分成很多部分,由不同的人來滿足,我們的情感支持系統應該是豐富的,能夠有合適的人來分散滿足我們的需求。
當情感支持系統中唯剩一人時,人們顯然就無法忍受失去這個承載了自己所有需求的人,需要立刻找下一個人來填補空缺。
圖片|《和你的 100 次戀愛》劇照
圖片|《W 兩個世界》劇照
若你發覺自己的「成癮」狀態是不健康的,我們有以下三個建議:
1. 不再藉戀愛/單身來迴避自己本該面對的問題
文章中已經提到了很多戀愛/單身成癮背後的實質。如果你是因為缺乏自我價值感,那麼你應該先解決「愛自己、接納自己」的問題;如果你是對戀愛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那麼你或許要先認清,世界上不存在一個與你完美契合的人,戀愛也不是萬能的魔法。
總之,去面對慣性背後那個原始的問題。先解決它,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才是改變現狀的第一步。
2. 嘗試建立約會觀
有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誤把戀愛看作一件太「重」、門檻太高的事了。在美國,兩個人關係確立之前,會有一個固定的約會(dating)階段。這個階段既不同於普通朋友之間過於隨意的見面、吃飯、活動,又並非是已經正式在一起後,可以放心做所有情侶間做的事,且需要承擔關係中必要的責任的狀態。
在約會階段,雙方處於一個彼此都有好感,想要以類似情侶的狀態再多接觸和相處一下,看兩個人適不適合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狀態。兩個人都可以自然、真誠地互相了解,如此相處幾次,就基本能確定自己想不想要進一步發展。
這個階段並不是曖昧。曖昧最大的特點是模糊,但 dating 的目的是雙方都明確的。Dating 期通常不會太長,但卻很有用——可以讓戀愛成癮者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對方是不是真的是適合自己、自己想要的人;也能夠幫助單身成癮者沒有過多壓力的、循序漸進的從單身過度到下一個階段。
3. 多元化自己的人生投資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Financial Portfolio Theory)這個金融投資領域的理論,被認為同樣適用於人生規劃和決策中。它強調應該結合多種類型的投資,以便將風險降至最低,並實現最大回報,它最終的宗旨是多元化(diversification)。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盡可能地拓展自己生活多方面的可能性,建立更多樣的社會身份,就不至於被某一種社會關係限制住。
對於戀愛成癮者來說,多樣化自己的人生投資顯得尤為重要。但同樣的,對於單身成癮者而言,更豐富的人生投資組合,也意味遇見和自己可能志同道合、能夠成為伴侶的那個人的概率和機遇,也大大的增高了。